028-86613050
18581836866
精彩书评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精彩书评
诗情田园 画意乡村
——散文集《草帽下的雨季》印象记
文/熊西平
一
潘新日先生是文学的多面手,小说、散文、诗歌、书评等方面的创作都成绩斐然,令文坛瞩目。
潘新日先生是位高产作家,繁忙的工作之余,耕作不辍,像辛勤的农夫,天光曙色都不放过,每年发表作品数以百计,令人钦佩。
《草帽下的雨季》这部散文集,属意田园,深耕乡土,其意缱绻,其情殷殷,角度独特,笔法新颖,是不可多得的乡土散文上品。上百篇精美的篇什里,乡村梦,儿时梦,温情脉脉,乡愁轻撩,意绪纷纷,如闲池散雾,溪口烟岚,虽落英缤纷而无愁绪伤怀。掌上品茗,檐雨听声,菊花赏色,酒对落雪,这样的时候,随意取下这顶“草帽”,打开任意一篇,你都会开启一段真正的“说走就走”的乡村梦幻旅程。
“草帽下的雨季一直下着,淋湿了我的梦。”(《草帽下的雨季》)
二
田园梦远,是潘新日先生深情倾注的对象。他的田园不荒芜,满是父辈劳碌的身影,生命繁复;是秧苗的栽插,麦子的收获,布谷声声的金黄;是旧梦发芽,新月开花的陈酿金杯。春播,夏耘,秋收,冬藏,都在他的笔底绚烂。潘新日先生的“田园”是一个独特且独具的文学世界。
村庄里,“白墙”映日,“青瓦”如鳞,“秧小麦”,育“秧苗”,“野山杏花开”,“六月丰满”,河水泛泛,西瓜香甜……,上百篇的文章,关于村落、农具、农事、庄稼、果木的文章,近40篇,占去一半容量。如此浓墨重彩执着于对刚刚逝去的诸多乡村物事的抒写,固然源于作者对那些生活的熟稔,我想,更植根于他对于中国乡村生活的灵魂烙印的深刻和对于农耕文明斑斓文化的不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农耕文明约2000年,它的血脉绵延、基因遗传一直保持着固有的程序,少有改变,几百年里的一项发明创造,对于固化如同石雕般强大的农业文明来说,不过是风化掉了一根毛发、一星皮屑而已。农耕文明时代,最大的力量是来自人力和畜力,正如驶了千年的船,好力大不过帆。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20年),快速提升的农业机械化,在人们心理准备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一下子撞断了农耕文明的脐带,中国的农耕文明因之断裂,血流满地。于是,便有了新“乡愁”一词。用文学回顾、勾勒旧时光景,其背后不只是文学的力量,农耕文明的力量,而是这种文明深入骨髓的焕发,最终以散文的形式呈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农耕文明的深情书写,是给历史留下一部关于农耕文明的记忆文学芯片。当历史匆促远行之后,回眸自己的身世而显得手足无措时,《草帽下的雨季》会提供一个乡村水灵的标本,一段时光走过不褪色的蓝图。
“粮食是有思想的。”这句话很震撼人。每一粒粟麦,都盛满诸多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类苦难欢乐的过滤,只是人们忽略了它。
三
乡村是城市的母地,是人类的胎盘。当人的灵魂绕着水泥浇筑的高楼苦飞无处栖息的时候,便想乘着花朵回归乡村。乡村是这个世界的花园,花香鸟语,姹紫嫣红,这些成语是属于乡村注册滋养的。我们汉语词典里,繁花一样多的形容自然美的词语,有几个不是从乡村的柴门走出的?
田园的庄稼有思想,而乡村的花草有感情。乡村与田园拥抱,思想与感情合一。这就完满了潘新日先生的散文世界。
潘新日先生对乡村的花花草草如此熟悉,就像熟悉他的邻居、玩伴、同学……每一种花的季节、习性,甚至色香味,都在他的文字里绽放着,葳蕤着。翻开一篇,花开一片。扯出一根藤蔓,一叶一茎,蜿蜒向前;花蕾果实,只有甜蜜,没有沉重。文字的花草,都关乎乡民的生活;花草的文字,都是乡民生活的记录。没有乡民,虽然满世界都是花草,可它们存在吗?潘新日先生文字的花草,是植物史上花草生活的一段;它们无不植根于乡民的生活深处。善于截取,是潘新日散文特色之一。所以,乡村无限的花花草草,都绽放在潘新日特有的少年时代。我们读他的散文,正如一个时代的连环画,一页一页,徐徐打开。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是也。
作为作家,潘新日先生无愧现实生活,更无愧于他走过的时代。
四
读《草帽下的雨季》,想到一个人,两本书。一个人,是鲁迅;两本书,《朝花夕拾》和《野草》。两本书,一本是散文,一本是散文诗。一本写童年旧事(当然不是乡村的),一本用了诗的语言(当然不乏古古怪怪的语句)。如果将它们调和一下呢?即用诗的语言,写童年旧事。潘新日先生是调和的能手,终于调和出了一本用诗的语言写童年旧事的《草帽下的雨季》来。在我这个年龄的“60后”读来,不知不觉就“淋湿了我的梦”。
童年的视角是散文创作的大道。《朝花夕拾》如此,《城南旧事》如此,如此这般的多多,无不是成功作品的典范。他们以少儿懵懂的眼,好奇的心,朦胧的视觉,把这个复杂纷繁的世界,稍加过滤,粗粗勾勒,便是历史的图景。《草帽下的雨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乡村,是用纯真洗刷掉一切丑恶污秽而得到的田园。作家总是理想主义者,而理想的美好恰恰存在于少年心底。
少年情怀是童年视角的灵龛,它净如新月,馨香如檀,异常绚烂。那里的每一个念头,都是一个梦想,放出去都如鸽哨响过蓝天。读潘新日先生这些插着诗意翅膀的散文,我总能看到漫天的云霞在飞,在聚,在散,从天边到天心,从天心到天边,织锦出白墙灰瓦的田园和花花草草的乡村,让人迈不动脚。
(熊西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民国文化学者。)